技术文章
培养箱每 24 h 记录一次温度与 CO₂ 浓度,允许误差 ±0.2 °C 与 ±0.1 %。每月拆洗水盘并更换无菌去离子水,防止真菌挥发孢子落入培养皿。遇到断电重启,先将箱内温度拉回 37 °C 再置入细胞,避免温度冲击造成端粒酶瞬时下调。
FBS 批次差异是漂移的最大诱因。建立 3 批平行试养模型:新批次血清与旧批次按 1:1 混匀培养 3 代,测倍增时间、细胞直径、IL-6 分泌量三项指标。任一指标波动超过 10 %,整批血清封存退货。ITS-X、EGF 等添加因子开封后 4 °C 避光保存 30 天,过期直接丢弃,绝不延长使用。
每月第一周执行“两周双检":第一周荧光法初筛,第二周 PCR 复核。出现可疑荧光点即刻启动隔离流程,阳性皿封盖后直接高压灭活。环境对照皿同步培养,确认污染源来自细胞而非试剂或操作。污染史写入批次履历,方便后续回溯。
实验室内部规定:P0–P30 为黄金期,P31–P50 为警戒期,P51 起进入淘汰池。警戒期每 3 代抽检核型与端粒长度,发现非整倍体或端粒 <6 kb 立即降级为饲养层细胞使用,不再用于分子实验。淘汰池细胞统一做支原体、核型、STR 终检后封存,避免误用。
液氮罐分 A、B、C 三区:A 区日常取用,B 区半年备份,C 区异地灾备。每支冻存管贴二维码,扫码即可读取复苏日期、代数、操作人。A 区每支细胞限用 3 次,第 3 次后转入 B 区封存。C 区每年更新一次,确保灾难恢复能力。
复苏当天仅更换一次培养基,48 h 内不消化传代,让细胞从 DMSO 应激中恢复。第 3 天开始按 1:3 比例传代,连续 3 代倍增时间稳定在 24 h 以内再进入正式实验。复苏后首代禁止做任何药物处理,防止应激-药物协同毒性导致功能缺失。
同一操作台不允许多人同时处理不同细胞系。使用独立移液器与吸头盒,台面 75 % 酒精擦拭后紫外照射 30 min。每月进行一次 STR 抽查,与入库图谱比对,任何位点差异 >1 个重复序列即启动全库排查。排查期间所有相关实验暂停,直至污染源定位。
建立在线表单记录每一次换液、传代、冻存、复苏的时间、代数、操作者、试剂批号。系统自动计算倍增时间与代数,提前 3 代邮件提醒进入警戒期。数据公开给全组,任何人都能实时查看细胞健康趋势,减少人为记忆误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