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文章
SV40大T抗原由708个氨基酸折叠成六个结构域,其中p53结合域(aa 350–450)与Rb口袋蛋白结合域(aa 100–250)是永生化核心。冷冻电镜显示,大T进入细胞核后形成六聚体环状结构,像套索一样将p53四聚体锁在胞质,阻断其核转位。Rb蛋白则被磷酸化变成“已激活"状态,E2F转录因子持续释放,细胞周期从G1/S关卡一路绿灯。
原代下丘脑神经元在体外分裂15代后出现端粒缩短至4 kb以下的危机。SV40T通过NF-κB通路诱导hTERT启动子去甲基化,端粒酶活性提升30倍。端粒长度稳定在8–10 kb区间,既避免危机又防止无限增殖带来的基因组不稳定性。实时定量TRAP检测显示,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倍增时间呈负相关,r = –0.92,p < 0.01。
为了避免星形胶质化漂移,构建体在SV40T上游插入1.8 kb的NSE(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)启动子。ChIP-seq证实NSE启动子在下丘脑神经元中H3K27ac信号强度是星形胶质细胞的17倍,确保大T表达限定在神经元谱系。流式分选Thy1-YFP阳性细胞后,qPCR显示MAP2与NeuN表达量与初代神经元差异<1.5倍,GFAP表达量仅为对照的0.3%。
永生化并未牺牲钠通道动力学。膜片钳记录显示,Nav1.6电流密度保持在126 ± 12 pA/pF,激活曲线V1/2 = –28 mV,与初代神经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。KCNQ2通道表达通过miR-124-3p的负反馈机制维持,去极化后40 ms内的A型钾电流衰减常数τ = 6.8 ms,确保动作电位精准发放。钙成像实验证实,KCl诱导的[Ca2+]i峰值可达1.2 μM,与初代神经元在同一数量级。
下丘脑有的AMPK–mTOR能量感应轴在永生化后依旧敏感。低糖(0.5 mM)刺激下,p-AMPKα(Thr172)水平升高4.8倍,同时p-mTOR(Ser2448)下降70%。Seahorse代谢分析显示,基础耗氧率(OCR)为120 pmol/min/10^4细胞,ATP偶联效率78%,与初代神经元差异<5%。脂肪酸氧化抑制剂etomoxir可使OCR下降42%,证明β氧化通路完整。
虽然大T抑制了p53,但永生化细胞通过上调BRCA1和RAD51维持同源重组修复。γH2AX焦点计数显示,每核焦点数<5个,DNA损伤水平与初代无差异。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揭示,拷贝数变异(CNV)发生率低于0.05/Mb,在可接受范围内。每传代10代进行一次核型分析,46条染色体模式比例>95%,异常克隆及时丢弃。
将2×10^5个永生化下丘脑神经元注入小鼠第三脑室,四周后双光子成像显示细胞存活率68%,轴突投射至弓状核和室旁核。行为学实验表明,移植组小鼠24小时摄食量下降12%,体重增长减缓,证明细胞仍具备调节能量平衡的生理功能。免疫组化显示移植细胞NeuN阳性率>90%,未见GFAP共标,排除了胶质转化。